白雲棠下村位於白雲新城西南端,東臨機場路,西至京廣路。 一名女子行走在村裡的握手樓下。 遠景路上的韓國一條街。 白雲棠下村內的祠堂。
村裡有1100座“握手樓” 南端的遠景路是“韓國街”
廣州城中村調查之 2
廣州白雲區棠下村是糾結了“典型”與“非典型”的一條城中村,在城市化捲襲下,它演繹出雙重的面孔。
一張面孔是1100座的“握手樓”,遮天蔽日、小巷縱橫錯亂;倒掛的人口結構——戶籍人口4000人、外來人口約5萬人;城市新移民的打拼空間、容身之所。另一張面孔則是,棠下村擁有自成體系的商業系統——遠景路的韓國風情街,沒有想象中的髒亂、逼仄,日均流動韓國人約200人。
近日,記者走進白雲區棠下村,試圖勾勒這個村莊的發展演變,村中人的群體百態,以及這座千年古村的歷史記憶。
文/廣州日報記者肖桂來
圖/廣州日報記者喬軍偉
數讀棠下
面積:
15萬多平方米
人口:
戶籍人口近4000人、近900戶,外來人口約5萬人
官方數據顯示,白雲區棠景街目前在住韓國人282人,他們主要在遠景路周邊經營韓國料理店、韓國美髮店、韓國超市。這裡有註冊的韓國公司17間,韓國超市4家,韓國料理店43家。
白雲區棠下村位於白雲新城西南端,東臨機場路,西至京廣路,三元裡大道從中部穿越,占地面積15萬多平方米,戶籍人口近4千人、近900戶,外來人口約5萬人。
你對棠下村印象是什麼?28歲的年輕租客劉冰說,棠下既有寫字樓、商業街的繁華、秩序,也有“握手樓”的逼仄、無章。劉冰的每一天,都在棠下的兩張面孔中穿梭來回,這也組成了他的生活的絕大部分。
劉冰每天的生活始於此,也落腳於此。早晨6時,一大早,棠下就蘇醒了,劉冰也要起床準備去5公裡外的公司上班。像走進迷宮一樣,他穿過縱橫小巷,不到兩三分鐘,然後他來到了遠景路,視野頓時豁然開朗。
棠下村的明亮與繁華都集中於此,鱗次櫛比的韓國飲食店、韓國商店、韓國美髮店,打著醒目的韓語招牌,人流如鯽。
忙碌一天后,晚上7時,劉冰又回到棠下,從燈火通明的遠景路岔入握手樓群中,穿過幾道彎曲小巷,他回到13平方米的公寓單間,單間一個月的租金是1000元。
在棠下村,多數原村民也已搬入“農民公寓”,依靠出租老屋賺取收入。“農民公寓”與外來工所居住的“握手樓”舊村是“涇渭分明”,恰如兩個不同的世界。
據2010年數據,原村民只有115戶在舊村區域留守居住。“農民公寓”則儼然是一座座現代小區,高聳站立在遠景路附近,望著這片舊村。
雙面村:握手樓與韓國街
在棠下村經濟聯社相關負責人眼中,棠下村的“膨脹”始於機場路的開通。他說,上世紀60年代,棠下是一片田地,當機場路從田地穿過,棠下村也開始悄悄變化。
1998年開始,棠下村開始了徵地,萬方園、雲頂花園等樓盤建了起來,棠下村的面積也不斷縮小。“過去棠下村一直延伸到白雲山上一座古廟,後來地越來越少。”該負責人說,棠下村村民的生活逐步由“耕地”變成了“耕房”,整棟整棟出租。同時,越來越多的人擠到這裡做生意,附近有不少市場和工廠,村中空地極速建起很多雜亂的小高層,樓距狹小,縫隙“親密”得可相互握手問好,成了“握手樓”村。
這正是棠下村的A面,一條城中村的典型之處。據數據,棠下村遍佈1100座“握手樓”。如今,棠下仍沒有停止“瘋長”的步伐,不少村民在改造房屋,地面滿是泥漿水漬。
“不知道那裡刮來一陣風,村裡滿是工地。”對於懸在頭頂的建築材料,劉冰滿是怨言,為了避讓一施工民房,他每天要多繞200米的巷子。
遠景路位於白雲區棠下村南端,長約500米,雙向車道的馬路兩旁,林立的商鋪有數十家,有韓國料理店、韓國美髮店、韓國超市等,打著醒目的韓語招牌,以韓國料理店居多,烤肉、火鍋、料理……進到店內,店員無一例外用韓語表示歡迎,是一條富有濃郁韓式風情的“韓國街”。這是棠下村的B面。
“2001年遠景路還是一片低矮瓦房、泥路,當時曲曲折折的窄巷子,不到2米寬。在房地產商介入下,遠景路變化很大。”白雲區棠景街經濟科曾文卓表示,2001年拆建阻力很大,街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。
在棠下村,遠景路的作用是經濟引擎。曾文卓說,遠景路對棠下帶動作用很大,一是打造了韓國街品牌,二是帶來直接受益。改造前,商鋪租金8元/平方米,改造後,沿街一樓商鋪租金高達200元/平方米。
遠景路以及周邊集體物業也給村民帶來分紅收入。村經濟聯社一位負責人稱,現村裡共有近3000人參與分紅,四個經濟社各自所得不一。“多的經濟社一人一年有2萬元,少的只有數千元。”該負責人說。
“村裡人”: 來自五湖四海
棠下村的百態面孔,都集結於村中的人。像其他城中村一樣,棠下村也住滿了五湖四海的外來務工者。這從村內食鋪名字便可知曉,“潮汕鹵水”、“河南張記包子”、“重慶酸辣粉”、“湖南常德純手工”、“東北大餅”……店名背後是不同區域人群的集聚。
民辦醫院醫生:
沒外來人,哪有城市的繁華
1997年,星火門診部就在棠下村開業了,是村中較老的一個中西醫結合門診,至今已有17年。門匾上白底紅字繁體字招牌已褪去了光亮。門診內,兩位醫生端坐在舊椅上等候問診者。
門診的生意很慘淡。據瞭解,該門診一天只有三五個人上門問醫。53歲的醫生張迎春說,年關臨近,一些外來人員回鄉,村子變空,加上天氣漸冷,各種感染疾病減少,門診業務量很少。同時,棠下村的人氣也大不如以前。“過去無論白天,還是晚上,村裡街上都像趕集,人擠人,現在人流稀疏了。”張迎春說。
就診人群的變化也折射了棠下村租客的變遷。張迎春說,2000年前後,村內都是一些制衣廠、皮具廠,來醫院就診的都是外來工,年齡在三四十歲左右,一天問診量數十單,現在則不同了,來就診的都是年輕人——從事第三產業的白領。
張迎春說,看著棠下村租客變稀疏,他很擔憂,沒有外來人,哪有城市的繁華。
料理店廚師:
店主大多是中國朝鮮族人
“每天晚上的遠景路,才是最熱鬧的。”東北人金師傅是一家料理店的廚師。他表示,每天晚上,散佈廣州天河、花都的不少韓國人相聚於此喝酒、交友。
金師傅介紹,他們餐廳7年前進駐遠景路,老闆是韓國人,曾在白雲區開工廠,他們是一批入駐的8家韓國料理店之一。金師傅說,2007年左右,遠景路滿街是“韓國人”,他們多從事服裝、物流業,如今韓流盛景不再。
金師傅透露,2/3的店是中國朝鮮族老闆開的,僅1/3是韓國人和中國漢族老闆開的。韓國人開的店鋪不是太多,中國朝鮮族老闆在遠景路尋找到了商機。
方向:計劃局部改造
早在2008年,就有消息傳出,位於白雲新城西南端的白雲棠下村,正在籌錢整體改造,變身現代化小區和高檔CBD。一幅圖景被描繪出來:握手樓將被20多棟高層公寓取代,並獨闢“兩縱一橫”主幹道,村內顏氏宗祠、康公古廟將被保存下來……但至今這些規劃仍停留在紙面上,棠下村,還是老樣子。
在棠下村經濟聯社辦公室,一名棠下經濟聯社相關負責人攤開一本“天河區獵德村總體改造設計方案”說,在2008年,村裡借鑒獵德村方案做了改造規劃。“但就像楊箕村有9戶反對,我們村當時也有一些村民反對,計劃就一直被擱置。”
2010年,棠下村改造方案已獲得審批通過的消息再次傳出,甚至放言“亞運前拆遷”,計劃採取以村自己融資自己做開發商的模式進行改造,棠下村將有15.22萬平方米“大變”。但這些消息,最後仍未變為現實。
對於棠下村改造的事情,村民們都沒有太多熱情。“現在有農民公寓居住,改造太難了”、“我不關心這事情”、“CBD,只是口號”……在採訪中,記者註意到,村民表示都不想談改造的事情。
對於棠下改造,“遠景路”局部式改造也許是一條路子。今年4月,白雲區出台了《白雲區2014年“三舊”改造工作實施方案》,正式吹響了“三舊”改造的集結號,其中,棠景街德康路南側棠下村工業小區列入其中,將結合未來八號線地鐵站點的200米輻射區域,打造一個集地鐵經濟與樓宇經濟相結合的轄區標桿地。
至於,棠下村那片“握手樓”舊村未來該何去何從,仍沒有找到答案。
歷史:或可追溯到唐朝
白雲棠下是一座千年古村。據《新市鎮志》記載,該村村民祖先原來住在長安附近,在唐代“安史之亂”時南下避亂建村,為銘記這段歷史,將村名叫作“唐下”,也叫“唐夏”。後有人稱,是因避諱皇帝名字而改為現名“棠下”。
如今村內,歷史痕跡的只有宗祠。棠下村當地建有顏氏大宗祠紀念先祖。在宗祠中,有一塊民國時期石碑“唐夏西約”,保留了棠下的原始名字。
對於“唐朝南下”一說,村中老人有不同說法。一位老人表示,該村村民的祖先是南宋時期從山東遷移南下,來到南雄珠璣巷,而後南遷至現在的棠下。這些事實可從顏氏大宗祠門口的對聯“東魯家聲舊,南天氣象新”得到佐證。上聯“東魯家聲舊”說明瞭顏家家族淵源悠久,東魯就是山東,孔門弟子顏回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顏家先人。南宋時期,顏家為避戰亂從山東來到南方,見到當地太平,風物秀美,與中原的紛亂判若兩個世界,於是才有“南天氣象新”的下聯。
對於這兩種說法,久住棠下當地的陳伯表示,唐夏為何會演變成為了“棠下”,這可能與附近的棠溪村有關的。“唐夏村處於棠溪南面,按照傳統的上北下南的說法,唐夏是在棠溪下邊,所以稱唐夏為棠下是符合地名命名規律的,加上‘棠下’與‘唐夏’同音,將‘唐夏’稱作‘棠下’也是有可能的。”
話你知:廣州有三個“棠下”
同名“棠下”,廣州一城有三,分別藏身於天河、白雲、蘿崗。
天河區棠下村:相傳是南宋時期,中原人士避戰禍經南雄珠璣巷遷該址建村,相傳建村於甘棠樹下,故名棠下。
白雲區棠下村:相傳建村已有上千年曆史,原村名“唐夏”,因與皇帝的名字雷同而避諱改名。
蘿崗區棠下村:相傳宋代原白雲區良田鎮村民遷至此地建村,因村址在一口魚塘下方故名塘下,後來諧音改為棠下。 (原標題:白雲棠下:她有一個CBD夢)
- Apr 29 Wed 2015 04:01
白雲棠下:她有一個CBD夢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